在从九龙开往广州的直达快车上,我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,我跳进小贷行业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,十多家网站发布了关于我的新闻……第二天,《经济观察报》用头版和第二版两个整版的篇幅对此做了报道,题名叫做《张化桥“割袍”》…… 2011 年6 月20 日这一天,骄日炎炎。我走出瑞士银行的办公大楼。我回头仰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,感到一种自豪和满足。 我又一次把瑞士银行炒掉了! 这是我第二次放弃这家顶级投行的抢手职位。五年前,即2006 年3 月,我辞去了瑞士银行(UBS)中国研究部主管一职,去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──深圳控股有限公司(0604.HK),担任首席运营官。该公司1997 年就在香港上市,有1000 多名员工,在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。 深圳控股的董事长和CEO 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主权。在我任职的两年半时间,我们管理团队使这个有点僵化的国企面貌一新。这得益于港股大牛市和我们的积极改革,2006 ~ 2008 年公司股票涨了6 倍。我们果断卖掉了很多非核心业务,包括有线电视、发电厂、收费公路、工厂,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。借着股价上涨的良机,我们募集了3.5 亿美元的新股和数十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。 彭博和各大媒体纷纷撰文报道深圳控股的惊人转变,以及我所作的小小贡献。《机构投资者》(Institutional Investor) 杂志甚至为此做了封面报道(2007 年7 月)。杂志封面是我的照片,文章用了一个搞笑的标题──“张家王朝”(The Zhang Dynasty )。然而,国企的经营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社会约束。举例来说,即使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,我们也很难裁员。员工绩效考核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,而且国企的决策效率低下。很快,我就发现我无法真正地进行改革,继续待下去可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。
看货币战争时看到宋引用书名是看到的 还没开始阅读 计划货币战争5本看完再阅读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