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的时候很吃惊,讶异于作品的“时差”,很难想象这是产生于**六〇年代的作品。读起来很像五四时期的白话小说,甚至比那时的更好,清末民初的人物,传统的白描、叙事的戏剧性冲突,《刽子手》里吃炒人心的画面、《新坟》里的能爷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呐喊》。阿城老师说过一句话,鲁迅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,朱西甯先生“哀其不幸,为其争”,或者用朱天心老师的话,“鲁迅太没有温度了”,而父亲因为信仰的缘故,多了一些温暖和宽容。而真正的悲剧,是善与善的冲突,不是善与恶的。
朱西甯实为**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。早年在大陆,被贴上不实文学派别标签。中国文明的民族文化情怀,与**民间的本土文学传统与立场构成了紧张混沌的特殊关系。朱西甯的文学,無可避免地与他流亡、军旅、宗教立场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。朱西甯先生的小说蕴含的身世认知与宗教修辞,不愧为**文学中终极的人文关怀。
装帧精美,内容经典,值得珍藏。